数学教学案例分析_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6篇

       下面将有我来为大家聊一聊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的问题,希望这个问题可以为您解答您的疑问,关于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的问题我们就开始来说说。

1.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怎样写

2.初中数学教学小案例有哪些

3.小学数学优秀案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

4.初中数学课教学案例分析(2)

5.数学教育叙事案例

6.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案例分析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_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6篇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怎样写

       小学数学不是枯燥的教学,应该是一种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

       教学片断 :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旅游吗?如果要到岛上去旅游需要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呀?

       生:喜欢,到岛上去玩要坐船.

       师: 大家回答的很好,可是现在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有24个人想去岛上玩,每条船限乘4人,需要租多少条船? ”大家先分析理解题意然后帮老师解决。

       生:限乘4人,就是说每条船最多只能坐4个人,坐多了就会有危险。

       生:24个人,可以每四个人分一组,一共可以分6组。

       师 :“好!同学们是怎么想的?

       生:共有24个人,每4人租一条,求需要租几条船,就是看24里面有几个4,有几个就租几条船 。

       师:大家说的很对,就像同学们说的,24里面有6个4,就租6条船。

        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所以,特意设计了一节《平均分》的实践课。通过谈话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把平均分的活动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有生命的数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让学生学到了平均分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就是从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素材。在以上的教学片断中,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同时提出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然后通过说一说、想一想、算一算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小学数学成为一种生活化的教学而不再是枯燥的教学。

        数学教学如能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引入生活中的鲜活实例,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

       这个教学片断,通过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出现,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价值,旨在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数学这门学科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初中数学教学小案例有哪些

       如图,正方形边长为x,则由直角三角形ADO,得:

       x^2+(x/2)^2=R^2=500=>x=20,x^2=400

       即正方形面积为400平方米,共可养1200只蟹苗。

       随机抽些螃蟹,算出平均重量,就可以估计总重量了。当然还要考虑可能夭折的螃蟹,这就要看实际情况了(蟹苗夭折率不知道啊)。

       黄鳝的没有,姑且以为是这样的,设小正方形边长为y,则由直角三角形EFO,得:

       y^2+(y+x/2)^2=R^2=500=>y^2+(y+10)^2=500

       即:(y+20)(y-10)=0=>y=10,y^2=100

       则两个小正方形面积和为200平方米,共可养1200条鳝苗。

       要评价养黄鳝是否赚钱,要收集:鳝苗的成本、养殖费用、成熟黄鳝预计重量、黄鳝卖出价格、鳝苗夭折率率,等等,应该还有很多,包括鱼塘是否有租金。

小学数学优秀案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案是评定一个教师质量好坏的根本,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必须要准备好教案的。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初中数学教学小案例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数学教学小案例一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章第五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o。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o。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o的和是540o。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o。结果得540o。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o,结果得540o。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o加上360o,结果得540o。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o,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o。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

        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o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o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o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o的和。

        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o。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口答:(1)七边形内角和( )

        (2)九边形内角和( )

        (3)十边形内角和( )

        2、抢答:(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o,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o ,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 )。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o,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

        (四)概括存储。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

        (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

        六、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

        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思考归纳结论,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

        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初中数学教学小案例二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1. 能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和抽取样本;

        ?2. 依据抽取的样本,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

        ?3. 对数据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估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数学思考:

        ?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并自觉运用统计思想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

        能准确地对统计数据进行描述、分析,并得出统计结论。

        ?情感态度:

        1.经历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增强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意识;

        3. 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对应的课程标准:(以下标注如3.1.1是指课程标准中第三部分第一小部分第1条)

        三、概率与统计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联系,使学生体会统计与概率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应注重使学生从事数据处理的全过程,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应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概率的意义。

        3.1.1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

        3.1.3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3.1.4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3.1.5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3.1.7通过实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能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

        3.1.8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

        3.1.9能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数据发表自己的看法。

        3.1.10认识到统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课题学习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4.3.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4.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过程(教学或学习过程)

        说明:在这一部分,清晰地描述你的教学步骤以及相应的活动序列。请注意体现教学活动与框架问题的针对性并说明各活动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在用到自己制作的文档时,请注明文件名并设置相应链接。

        本单元大约需要一周(4课时)时间。

        课前准备:本次课题学习将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将根据学生性格特征和学习成绩进行科学分组并选举产生小组负责人(因自新课程开展以来我就已经在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故我班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使用计算机,课前应结合信息技术课让学生对WORD、PPT、EXCEL和网页制作等进行适当学习,特别是本次学习活动要用EXCEL等进行统计计算和画统计图,这是学生不太熟悉的,更要重点学习。

        第一步:学生浏览?教师支持站?,明确学习任务,老师重点启发学生围绕单元框架问题开展本次活动,并通过阅读?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等素材,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意义,激发活动热情。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讨论本组探究项目,进行小组分工,设计出调查表,确定调查方法,体会抽样调查的必要性。老师积极鼓励各小组在设计本组活动时可以在课本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延伸,给学生更多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空间。[实施时间:5.15课2(1课时)]

        第二步:各学习小组进行数据调查,此环节课后完成,但老师应及时跟踪学生的调查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指导,确保调查数据的正确科学。

        第三步:各学习小组将收集来的数据用Word或Excel进行整理统计,并依据?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计算出总评分,用Word或Excel依据整理出来的数据进行数据描述,画出统计图,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等,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在画统计图和计算时让各组用计算机操作或者手动画图和计算。一方面巩固所学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描述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体验到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的优越性。本节课重点解决框架问题中的内容问题。[实施时间:5.16课2(1课时)]

        第四步:各组参阅学生网站评价量规和演示文稿评价量规,讨论本次活动各自的收获、通过这次调查受到的启示、对当前中学生体质素质现状的看法以及对学校为增强我们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合理化建议。

        参考老师提供的演示文稿设计卡或网站结构图,制作本组用于小组汇报的学生演示文稿或学生网站。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可适当给其一些课外时间继续完成或完善作品。[实施时间:5.16课2(1课时)]

        第五步:每组选派代表,利用学生演示文稿或网页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师生讨论共同评定小组成果,各小组在其他小组汇报后填写师生互评表,老师依据各组活动情况和师生互评结果对各组进行最终评价(评价统计结果课后完成并返回各组)。[实施时间:5.17课3(1课时)]

        教学后记:

        我个人认为:?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是我国教育系统实施的最成功的培训,无论是从它的培训形式还是内容,都给予我们参加培训的教师巨大的收获。在新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一直就在寻求课堂教学的改变,?英特尔未来教育?从理念到教学形式和学生的学习形式都给我指明了方向。我也让毫不犹豫地改变了我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我接触到的许多老师认为:?英特尔未来教育?是超前的教育理论,在我们实际教学中是不可能应用的。我认为这是错误的观点。不能否认,在当前,我们不可能完全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形式去组织我们的教学,但我们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如我就是在诸如?课题学习?、?数学活动?等适用?英特尔未来教育?形式的内容中进行选择,每学期实施一到两次。虽然我们不可能全部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但?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理念是于我们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统一的,为此我进行了两大尝试:第一基本实现每节课用多媒体辅助自己的教学,第二是课堂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了提高课后制作或准备多媒体助学支架的效率,我整合了一套?交互教学系统?(演示地址),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施,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在我接触的老师中,很多农村学校的老师认为?英特尔未来教育?在农村学校中是很难实施的。不能否认,当前我们农村学校从硬件设备到师生素质都要比城市要差些,但只要我们有决心是可以创造条件的。拿我所在学校来说,计算机不够我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配使用,计算机不能上网,我先多为学生准备一些资源放在教师支持站中让学生阅读,有小组必须使用网络时我就让他们到我家中上网查找。其实即使这些条件都达不到,我们还是可以用?英特尔未来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的,我也经常试着在没有多媒体时,就是在传统的教室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用纸质资源代替网络资源,用小组活动记录卡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用创新用业本来展示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样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甚至激发其高级思维。

        初中数学教学小案例三

        一、需求分析

        数学比较重要、比较难,小、初、高学段的台阶规律,比较多的学生在初中开始遇到困难,成绩不高或下降,甚至长时间不能扭转,学习兴趣丧失。但规模化、大班化、千校一面的公办学校,不能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教育需求,导致这些学生迷茫,家长苦恼。

        初中学段是提高数学思考与理解能力、自学能力、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中学段的学习能否顺利。

        所以,重点针对初中各年级,适当向小学高年级和高中低年级两头延伸,开展个性化、小组化、多样化的高品质数学教育,既显著提高数学成绩,又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升数学综合素养、综合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广阔的作为与发展空间。

        二、教育定位

        在公办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时间,开展补缺、补需、高质的教育。创新个性化因材施教、小组辅导、专题讲座、户外课堂等多样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方法,让学生更加顺利地完成公办学校的学习,得到适合个性特殊需要的发展和成长,吸取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素养,了解广阔的数学视野,全面地提高数学综合能力,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实现协调、并重,从而为将来成为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有用的各行各业人才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高端初中数学教育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路人;为学生打开一扇又一扇的数学窗户,让他(她)呼吸到更多、更新鲜的数学空气;让具有数学特长的学生培优成才,让遇到数学困难的学生补弱变强;让每一个学生既喜欢老师又喜欢他所教的数学。另外,还要成为家长监护或管理孩子数学学习的教育顾问,成为家长理解、信赖、推崇的数学老师,有效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结,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形成合力。

        三、教师发展

        数学高水平与教数学的高水平,两者有机结合于一身,就是高水平的数学老师。

        只有高责任心、高水平、高能力的教师,才能支撑得起高端教育。因此,教师的发展与深造达到相当高度是首要问题。要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努力将自身发展与深造成为初中数学教育的专家,成为知识传授与兴趣激发、方法传授、能力培养、潜能开发有机结合的践行者。能讲课、能讲座和能写作,?两讲一写?要达到相当的高度和深度。

        教师要专业、诚信,为学生想一生,对家长负责。

        教师要透彻理解课程标准、课程教材,融会贯通各年级的课程内容,潜心研究教育心理学应用以及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中考命题规律。掌握丰富的好例题、好习题、好案例,掌握大量的数学技巧和窍门,对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内容、形式以及训练考试题型见多识广。足够了解:小初高大数学知识的发展脉络,数学在其他学科、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能迅速找准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和困难,针对性开展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能让学生经常地、深刻地体验到有效的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同时,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立竿见影、独特有效,能让学生学会数学阅读与思考、理解、记忆,避免机械式题海战术,能让学生学得明白、高兴、掌握窍门,显著提高成绩和自学能力。

        能与学生进行愉快、有效的交谈,与家长进行愉快、有效的沟通。对各种各样的学生情况,对各种各样的家长情况,有足够多的经验、认识与分析。对数学辅导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曲折与误解,有预防意识、化解措施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有较强的分析教育需求、开发教育项目、开拓教育市场的能力。

        有比较广阔丰富的经历经验、视野见识,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为高端初中数学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外围支撑。例如:在初高大物理、电工技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古今中外教育比较、培训研究、管理与评估、旅游与摄影等方面,有相当的经验、见识和能力。

        四、教育目标

        1次课目标:学生感觉比平时学习的效果好,做题与听讲过程有新的良好体验,有被点穴的感觉,愿意继续学。家长感到可以期待。

        1学期目标:学生认识到听课听懂的重要性,在学校听课情况比以前明显好转。认识到阅读教材例题读细读懂的重要性,增加了对教材例题的阅读。做题过程开始重视每个步骤的思考和理解,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有所改变,以前的相关知识开始重新思考、整理、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学习成绩有所上升。家长对老师比较信任。

        1年目标:学生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基本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在学校听课效果以及阅读教材例题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学习兴趣较浓,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完成学校数学作业的效率明显提高,做题过程的每一步都有相当的思考与理解,对解题步骤的书写比以前清晰、流畅、规范,积累了一些数学技巧、窍门,读题能力、作图能力、设未知数能力、列方程能力、数值计算能力、代数运算能力、及时化简意识与能力、及时整理意识与能力有明显提升,学习成绩稳步提升。学生与家长关于数学学习的交流比以前愉快、顺利。家长感到找对了老师,对老师有了感激之情。

        2年目标:在学校听课效果较好,认识到系统、深细、广泛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开始增加对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公式(规则)和数学思想、方法的阅读,阅读教材、教参和例题的能力明显增强。以前所学的数学基础越来越扎实,温故而知新,新旧知识不断联系并建构,数学素养、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反思质疑、讨论合作的能力得到提升。认识到回归教材、回归基本概念的重要意义,掌握了较多的数学技巧、窍门,体验到数学思考带来的趣味和喜悦心情,产生了数学自信和一定程度的数学专注,有了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审题分析能力、建模能力、作辅助线能力、迁移与融会贯通能力、随时随地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深刻思考理解探究基本概念的意识和能力有明显提升。读数学、写数学、画数学、说数学、听数学的能力明显提升。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了一些良好影响。

        3年目标:对数学中的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自然语言应用良好,数学思考力、理解力进一步提升,体验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魅力,对数学产生了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各种各样的数学形式、内容和问题见多识广,对数学价值产生新的理解,有了较强的书写数学、讨论数学的能力,数学猜想与想像、反思与质疑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明显增强了解决综合性数学难题、克服繁杂计算与运算困难的意志力。听课、阅读、做题各方面均有较高的学习效率,较好的学习效果,数学才能和天赋得到良好发展。对其他多个学科的学习产生了良好影响,对思维品质、语言能力、生活习惯产生了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1. 初中数学教学故事3篇

        2.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故事3篇

        3. 初中数学个人教学经验总结

        4. 数学学困生转化案例

        5.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3篇

初中数学课教学案例分析(2)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倍”的概念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并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1、教师的主观分析:对于初次接触“倍”的学生来说“倍”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此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决》后的一个学习内容,而学习理解“倍”的概念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基础就是乘法,为此应将乘法作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基础来展开教学,以旧引新,化难为简。

       3、学生认知障碍点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倍”这一新概念,在理解“倍”的时候思维迁移存在一定的难度。

       综上所述,本节课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结合直观的方式构建新知,以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感知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做的过程,体验“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自然地探究出并接受新的知识,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设置情境,复习旧知,引出新知。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并建立“倍”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数学教育叙事案例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o的和是540o。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o。结果得540o。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o,结果得540o。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o加上360o,结果得540o。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o,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o。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

        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o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o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o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o的和。

        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o。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口答:(1)七边形内角和( )

        (2)九边形内角和( )

        (3)十边形内角和( )

        2、抢答:(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o,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o ,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 )。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o,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

        (四)概括存储。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

        (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

        六、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

        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思考归纳结论,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

        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案例分析

        数学教育叙事案例有哪些,哪里可以借鉴的呢?以下是我为您整理数学教育叙事案例,供您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数学教育叙事案例1

        说来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经几年有余了,谈及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教学方法,自己感想颇多,现在的我比较注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全面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的彼此交融,彼此协调,从而使自己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的目标。这一举措的实施,使我的教学的效果获得了全面的提升,并且我的课堂也朝气洋溢,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浓厚。

        记得在一次上课时,那时是在讲数列问题,是要求学生把握通过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课堂上我出了几道题让学生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前几项的规律归纳总结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些题普遍做的不好,即使班上的好学生也冥思苦想,当时我感到很纳闷。在课后,我做了仔细的思考和调查,发现学生遇到此类不懂的题目时就一筹莫展,真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就连优等生也感到有些茫然。但是学生到感到很有兴趣,都能很认真的在思考。她们都以为此题看似简单解起来为什么却如此之难。看到学生学习情感和立场,我由衷的感到开心。我给学生提示:数学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用数学规律题,一类是发现数学规律题。应用数学规律题,指的是需要学生应用之前学习过的数学规律解释回答的题目。发明数学规律题,指的是与学生之前学习的数学规律没有什么关系,需要学生先从已知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才能够解释回答的题目。学生所做数学操练,绝大多数属于头类。找数学规律的题目,题目有关一个或几个变化的量。所谓找规律,多数情况下,是指变量的变化规律。于是,捉住了变量,就等于捉住了解决不懂的题目的关键。 通过我的提示,更加激发了她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让同学们汇集我们相关的习题和课外题,因为有些同学们想“难为一下老师”,也想准确展示一下自己。于是刻意查询了许多资料,找了许多她们以为的难题,我也调整了我的教学计划,打算用一节课的时间解决这个不懂的题目,并为此做了充实的准备。

        又一节课开始了,孩子们都很期待这节课,都挖空心思,彼此争论着,终于解释回答出来,她们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并且有的同学直接向我提问,我作出苦思冥想的样子,有些同学还真为我着急了。其实我想由这种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如何着手解题,思考依据。当我将同学们提出的不懂的题目一一解释回答出来时,并肯定了她们的提问时,她们的开心劲似乎无法用语言加以形容。接下来,我顺手推舟,让同学察看一系列数列,让他们去试着寻找规律,虽然在解决时不时的会遇到一些困难,但这些问题终究让学生解决了。此时,我从心里佩服她们,给了她们最真切的鼓励:你们真了不起!然后,我又提出新的问题:自己试着从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中总结规律,形成自己的“公理”,学生们很乐意,也开始动手总结了。整个学习过程便得是那样的轻松,活泼。经过大概十分钟的归纳,学生有了自己的结论,然后开始了热火朝天的讨论,带经过一番热战,有些对于结论持有怀疑立场的学生也撤销了疑虑。

        新的一节课开始了,一组同学首先提问,其它组同学也不甘示弱,挖空心思,彼此争论着,终于解释回答出来,她们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并且有的同学直接向我提问,我作出苦思冥想的样子,有些同学还真为我着急了。其实我想由这种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如何着手解题,思考依据。当我将同学们提出的不懂的题目一一解释回答出来时,并肯定了她们的提问时,她们的开心劲似乎无法用语言加以形容。接下来,我顺手推舟,让同学察看函数规律题与图形规律题,获得规律式的题目有什么特点,很快她们得出了结论:很多是二次函数关系,也有高次函数关系。这个结论很是准确,这是我所想不到的。此时,我从心里佩服她们,给了她们最真切的鼓励:你们真了不起!然后,我又提出新的不懂的题目:那么如何能判断这个规律式是二次函数关系呢?带着这一不懂的题目,同学们又踊跃摸索起来。从几道二次函数规律式不懂的题目中找到了真正的谜底:当因变量的差除以相应自变量是常数时,就是一次函数关系。那末,其它情况一般就是二次函数关系了。

        带着同学自己得出的结论,我们展开了大讨论活动,经过一番热战,有些对于结论持有怀疑立场的学生也撤销了疑虑。

        真正找规律,固然是找数学规律。而数学规律,多数是函数的解析式。函数的解析式里常常包含着数学运算。因此,找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找能够反映已知量的数学运算式子。于是,从运算着手,尝试着做一些比较,也是解决回答找规律题的好途径。经过此次教学经历,我真正意识到学生的需求是头位的,在此后的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引发学生的探求知识欲望与摸索欲望,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成长,为丰富数学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根基。

数学教育叙事案例2

案例描述:

        我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一课时,2个教学班我都创设了以下情境: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

        优生:324+198 5968—3999 396+498

        差生:324+200 5968—4000 400+500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道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思,“气氛”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目中,加减整百整千当然简单一些。

        课的发展如设计一样顺畅,但是比赛的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的学生的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是脸上没有一丝的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

        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教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想学生道歉(老师没有考虑你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了分析了哭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是,变得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问他为啥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反思:

        反思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美感,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的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反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块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少学生而言,可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时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 教学中应该考虑学生更多的鼓励,对优势进行挫折教育。

        差生体现出荣辱不惊时我想到了网上讲的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市场上买菜,遇到当年他教育过的一个做小生意发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地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里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你教育我的情形相比,我觉得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了老师对待差生教育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赢了也不敢伸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康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身受益。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棵,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中哭泣。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的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早上过重的的挫折。“自古英雄都是梦,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面有成绩的人大多是有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回想起前一教学片段,教师对自己忽视尊重学生冷的无意识行为表示迁就,但是心里活动明显是倾向于优生。在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优生”几乎是在“优待”中成长。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能力差等特点。事实上,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时不可能的。老师有责任早一点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不产生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免得挫折能够从容不迫仅*说教式无法得到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海因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起需求都冷轻易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难的机会。

数学教育叙事案例3

        记得在教学《一位数乘两、三位数》时,我曾安排学生完成一道看似平常的改错题,(即如下几题)

        12 52 476

        × 7 × 2 × 8

        74 104 3808

        由于班上的学生非常活泼外向,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于是我顺势将话锋一转:“今天,有几个数学病人怀疑自己生病了,来到我们班求医,看看哪位数学医生的医术高,为他们解决病痛?”话音一落,课堂气氛一下子进入了新的高潮,学生们纷纷埋头认真分析,并很快地一一举手,嘴里喊着:“老师,我知道该怎么给他们治病了,让我来吧!”有的坐在前排的学生甚至都离开座位,把手举到我的面前来了,一副惟恐我不让他们“治病”似的。于是,我叫了其中一名学生,名叫张晓丹:“张医生,请你上来为第一个病人看看。” 张晓丹同学一听到我这么称呼她,刚开始一楞,后来马上领悟了我这么称呼她的用意,非常高兴地上台,开始分析“病情”:“这个病人的病因出在忘记在这里进位了。”一边说,一边还拿着红色粉笔指着个位和十位之间的位置,并补上“1”,接着就在积的十位上将“7”改成“8”,说:“这样就治好了。”这时,还没等我讲话,下面的学生已经纷纷说道:“对了,对了,和我的看法一样。”既然学生们都已经发表了看法,并且这个“病人” 的确治好了病,我就趁势表扬:“看来我们班有许多和张医生一样医术高明的医生,谢谢张医生。” 张晓丹同学十分高兴地回到座位,其他同学这时居然也一个个都称呼她为“张医生”,弄得张晓丹同学一副“英雄凯旋归来”的模样,气氛既热烈又有趣。

        到了第二题时,由于刚才那题营造的氛围还笼罩着学生们,学生们举手更积极了。这一次我叫了一名平时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现在有请郭凯凯医生上来为第二个病人瞧瞧。” 郭凯凯同学显然很意外我会请他上来,但马上就配合我,十分开心地上台“看病”了。他十分认真地再看了看题目,肯定地告诉我:“这个病人其实没有生病。”于是,我故作惊讶地问台下学生:“郭医生诊断得对吗?” 台下的方正同学马上站起来说道:“他诊断得没错,这道题确实没错。”其他学生也纷纷点头称是。我高兴地说道:“有了方医生和郭医生以及这么多的医生一块诊断,确定这个病人确实没问题,我想他应该放心了。谢谢郭医生。”第三题也和第一题一样,请了一个学生“看病、治病”。

        最后,做总结时,我对学生说道:“其实我们在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时难免会出错,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数学医生,及时地找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避免小病变成大病,也避免下次再生同样的病。当然,是否能及时地发现问题,与我们的检查习惯有关。对于那些没有做错的题目,我们就当作给他免费体检一次吧!同学们,希望大家不仅能做好别人的数学医生,更能做好自己的医生,好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声音响亮,但其中那种坚定而又自信的语气更令我感动。

        其实,我只是将该错的题目设置“数学医院”的纠错情境,没想到孩子们表现出如此高的积极性,如此跳跃的思维能力,让我深深为之惊讶和感动。是的,在数学学习中,很多练习枯燥乏味,形式单一,学生们常常有淹没在题海里的感觉,十分被动。即使做对了,也没有太大的成功喜悦感。这时就要求我们教师多注意练习设计的形式,只要形式多样了,有趣了,贴近学生生活了,学生自然就愿意做练习,并能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学习兴趣也将大大地提高

        —格子不够了,怎么办?

        记得在学习统计这个知识时,学生十分感兴趣,孩子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学完后调查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并要求孩子们完成书上的统计图。我本来是想对新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巩固练习,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学生在完成统计图时遇到了新的问题——喜欢游泳的人太多(有25人),而书上的统计图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也只到20人,这时孩子们犯愁了“该怎么办呢?”。教室里一下安静了下来。突然,小机灵冯凡得意地说:“那还不容易,再往上加3个格子,涂2格半就可以了。”这时,班长吕昊蓝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个办法不行,上面已经没有地方了不能加。”“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我对他们说。孩子们开始思索……“我知道了,既然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我也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3个单位。”张柯站起来说。有一个同学接着站起来说:“我觉得也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4个。”冯凡急得跳起来:“不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呢?”我问他。他说:“喜欢跑步的有5个人怎么涂呀?太麻烦了。” 这时,王亚松同学站起来了,他慢条斯理的说:“我觉得最好用一个格子表示5个人,因为这些数都是5个5个的,如喜欢跑步的有5人,是一个5;喜欢跳绳的有10人,是2个5;喜欢游泳的有25人,是5个5。用一格表示5个很容易也很方便。”孩子们都点头表示赞成。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然后顺势引导他们说:“请你想一想在制作统计图时怎样确定一个格子表示几个呢?”孩子们开始讨论,不一会,很多孩子举起了他们的小手。

        “我觉得跟统计的个数有关,如果不是很多,就用一个格子表示一个”

        “我想要先观察统计的个数的特点,再确定一个格子表示几个。”

        “对!我觉得还应该观察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来确定格子的数量。”

        “是的,我想,要确定一个格子表示几个,应该先观察数的特点和统计数量的多少,还要想到涂的时候怎样比较方便。”

        “你们想得真好,你们愿意自己设计一个统计图吗?请你们自己从下面的几个统计表中选择一个,和小伙伴一起来设计一个统计图。”我趁机布置了下一个环节学习的内容。

        孩子们在这堂课中表现出的创造力与思维能力,让我也为之惊讶和感动。在数学学习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不应该扫清孩子们学习中所有的“障碍”,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老师有意识的少说一些,将时间将课堂留给孩子,让孩子多发言多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教育叙事案例4

        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比如:早上买早点要用数学、一天的油盐酱醋等等要用数学、还有你家到学校有多远?……都离不开数学.我经常对学生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又强调:“你要想学好数学,语文不学好也不行,一道数学题不能读懂它的条件和要求,怎样分析解答呢?因此,语文也务必学好,凡是排在课表中的每门学科,大家都要力争学好.”透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该班多数学生的发展比较全面,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要学会做人.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明白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潜质.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带给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明白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伴随着新的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过去那种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些教学方法正被淘汰,随之而来数学课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坚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坚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的!

数学教育叙事案例5

        相信在成为了数学教师之后,你一定会遇到很多有趣的或者发人深省的事情那么具体有哪些事情呢?一起来看看吧。

        教近二十年,从刚走上讲台到现在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学生都喜欢上我的数学课,当然在教学中也发生了许多的事情,有时自己也非常的生气,但我对数学课却乐此不疲,钟爱有加。小学数学在许多人眼中是简单的,是枯燥无味的。但是在我眼里它有许多诱人之处。我感谢校领导让我做了一名数学老师,是数学科的教学伴我愉快地走过了每一天,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一名合格的数学老师、也是一名受学生喜爱的数学教师。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可以利用数学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去享受数学知识结构的整体美,数学概括的简洁美;带领学生去探索数学的的奥秘、在数学的王国里傲游,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然在教学生活中也有许多另我感到无奈的时候,例如在课堂上一道题有时讲上好几遍部分学生仍听不懂,看到学生脸上的忙然,自己心中对这部分学生也缺乏信心,课下竞有部分同学主动来让我再给他们讲,并说自己听不懂的原因,也有他们自己的基础问题,也有是我讲的过快他们跟不上。这时我也自己进行反思,对他们的要求是不是过高,让他们在学习上感到压力过大。记得有一次有一道综合应用题,在课上已经讲过了思考的方法,可是一名张宁的学生在课堂作业中仍然做错了,再让她订正时她急的眼泪到掉了下来,最后她说我在课上讲的太快了许多同学都没有听懂,他们的作业都是抄别同学的。我听后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课上我对优等生关注的多一些,对差生关注的太少,才造成今天的这种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对差生多一些爱心,他们发现老师并不是不关心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也慢慢提高了,作业也能独力完成。课下也能愿和老师一起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问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去探索数学王国的奇妙世界时,学习数学也就乐在其中了。同时我对学生也非常的关心,能平等的对待每一名同学,记得在教三年级的时候,有一个叫李新的同学,他的家长在学校因为作业的问题与老师吵架了,结果别的同学都认为是这个学生的事情,都不愿理他,当我接班时经常发现她自己课下有时独自坐在座位上不与别的同学交流,要不就是自己独自一人在教室外面走来走去,显得是那么的孤单,我问她为什么不与其他的同学一起做游戏时,她也不回答,经过询问别的同学才知道其中原因。在这已后我课上经常提问他,,与其他的同学说明那件事情并不是她的原因,同时叫几个同学特意去叫他一起做游戏,李新同学慢慢才融入这个班集体,后来他的家长与我谈了很长的时间,说孩子在家中对他说老师是如何关心她的,对我十分的感谢,也说自已以前做的不对,对孩子的影响太大。其时这只是我应该做的,没有想到家长是这么的感激,让我进一步的认识到教师的重要性。

        我记得教师节的那天,有一名叫郭琳的学生把我叫到了一边,对我说:“老师,今天是教师节,我没有能给你买什么礼物,我送你一句话行吗?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今后我要好好学习。”我激动的说:“孩子,老师不要你为我买什么礼物,这就是你给老师最好的礼物,你以后要好好学习。”实际上对这名同学我并没有进行特殊的照顾,只是这名同学比较胖,别同学笑话时我进行了及时的制止,叫他们要尊重别人,没有想到他竞把这件事情记在了心中。经过这两件事对的感触很深,如果我对这两名同学不理的话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他们也感觉到老师不关心他们,会产生抵触的情绪,也会影响他们的成绩,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通过许多的事情让我感到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只要你负出一定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家长的认可。同时教师这个职业也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所以我说:“我幸福,因为我是教师。”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你好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教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必须是通过预设、动态生成的,让学生自己感悟,进而启迪学生去自觉接受。

       下面,我想通过以下案例对练习设计提几点建议。 二、练习目标:

       通过练习,概念才能被理解建构,通过练习,知识才能被巩固内化。通过练习,技能才能熟练形成。数学练习课主要是以各种练习为主的教学活动。然而刻板重复的练习只能让学生越练越觉得厌烦枯燥,甚至产生负效应。怎样提高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对学生学好数学有着更强的迫切性和更广泛的实际意义。首先我认为练习课的各种练习教师应该精心设计,突出针对性、趣味性、层次性。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享受成功。 三、案例:

       例如:刚刚我们五年级学习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让学生,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我安排以下练习:

       1.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function() { var impMonitorUrls = []; var clickMonitorUrls = []; function visitUrl(url) { var img = new Image(); img.src = url; return img; } function visitAllUrls(urls) { for (var i = 0; i < urls.length; i++) { visitUrl(urls[i]); } } function addEventListener(node, event, func, useCapture) { node = node || document; useCapture = useCapture || false; if (node.addEventListener) { node.addEventListener(event, func, useCapture); } else { node.attachEvent('on' + event, func); } } function init() { var imgLink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mg_link'); if (imgLink) { addEventListener(imgLink, 'click', function() { visitAllUrls(clickMonitorUrls); }, false); } } function req_imp12() { visitUrl("/impression/wenku_post_json?p=wpZAy1HThY-u5muAwq-5V4CXq8DQijGYerikYBHgBsxGeTjUZbeHJ5ryCwVB_hHC2XNE_dV1HpLfM50gVVlNpRVleBBX0hrVn2ypekzaADN6tWcUThQ5Y5jQQQUFqcOLAUw1kxPa1XKp6_g4r9Lzf_7eooQVhmofPQygwkXyIexfXBy7-t8n_y6IQgdi4ZZz-wASv8oMnprfWRv9bpQLQgNdPaD39jJ7fn1z2CVdIUBhxJdDn4BMjeoqqc7sDKHEbRJAA4uobWLJhjwJ_QzuQJx6RZDIlI3Ml9EeK-SeUG5NyZgk3cM_mHmNuwegW3WXR496scETt0S3-Bjb4GQsYTIr77hww4pJTjYGdhfeKYywzhUETDEigQoHp7Q65Z_Ts3vi-vhsT3bmEFU8RF2mw4ITT_JcvFoGLMU9-39K3o5Ke7_9Poc8btepfNt8zPVZX9TUCKsFIVUMwn4d-1eJ_rFDy28SHnJAj2qG6EtWwq3fxkr2sd0o20P7ybZSNCzEDEM6vW6Ms-esoWUKD_vVVIijH53J2-e2GaMXvkrX05ldOCcPakcOUMX75Wr679tIsuwIeL7y75Uzc7cUfSTzOTiVNk152x6oPKu0gM6_vO_GdlVJjOiqhkJiqAdXvgCk1vcsfnGC01mS8t7DqE78W5ue1gxtjmbXb8aGCw6numjUPbE9x_ndi1aH3W3kvshTjzFE7bSZAqK8EMqXIwcRSA==&price=0"); visitAllUrls(impMonitorUrls); init(); } if (window.attachEvent) { window.attachEvent('onload', req_imp12); } else if (window.addEventListener) { window.addEventListener('load', req_imp12, false); } }) (); .product { position: relative; } .adv-logo {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1px; z-index: 100; } .ad-label { left: 1px; } .dsp-logo { right: 1px; }

       0.12÷0.3=( )÷3

       6.72÷0.28=( )÷28

       0.12÷0.03=( )÷3

       0.672÷0.28=( )÷28

       让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进行比较,由比较简单题目入手,唤起学生对商不变性质的应用意识。

       2、设计一些除法计算题,先估算,再计算: 4.83÷0.7= 0.756÷1.8=

       先让学生估算商比1大还是比1小,再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和估算的比较,培养学生总结对这类计算题计算的方法,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3、紧接着安排两道改错题。让学生通过判断去加深对这类计算题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敏锐性。

       4、最后再让学生解决两道生活中实际问题和一道拓展思考题。 这样就比较周全的考虑到了深度、广度和题目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了比较适当的难度、得当的坡度和恰当的密度。

       数学练习的设计由于数量较多,所以更要从形式上讲要灵活多变。在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实际,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练习题以及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可以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的目的。但形式的灵活多变只能从感官上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刺激获得的反应只能是短暂的。

       因此要让学生长时间对学习保持持久注意。就必需让学生不断引

       (window.cproArray = window.cproArray || []).push({ id: "u3054369" });

       起认知冲突。那么设计的练习除了在形式上保持灵活多变外,更要让练习层层递进,加强练习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把学生引入他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一个班的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各有不同,理解能力的速度和强度也各有差异,安排层次渐进的练习可以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让所有的学生

       满意请采纳

       《中括号》的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在六周的实习中,我上了两堂影响深刻的课,其中一堂就是中括号。中括号在我认为是一堂很简单的课,所以在上课前我很自信,可是当上下来后我发现问题很多,因为学生提的问题我一下子没法解释。本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加了中括号后的运算顺序,我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学生得出。括号是一种运算符号,它的作用在于表明运算的顺序。小括号()是荷兰数学家吉拉特开始使用。之前法国数学家韦达使用过〔〕但这些符号到18世纪才广泛使用。

       案例描述片段一:循循善诱,引入新知

       师:在算术本上用递等式的形式计算360÷12+6×5(黑板上写着)。谁来黑板上算?

       生:我来。

       师:你是怎么算得呢?

       生1:先算360÷12,再算6×5,最后算加法。

       生2: 我有意见,先乘除后加减,所以360÷12和6×5可以一起先算。

       师:真棒!总结一句话是先乘除后加减,那么老师想先算加法怎么办呢?

       生:可以加一个小括号。

       师:哦!那加了小括号后你还会算吗?在自己的本子上算一算。360÷(12+6)×5(黑板上写着)

       生:会算,老师我来黑板上算。

       师:你来,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算得嘛?

       生:我先算小括号里的12+6,然后算除法360÷18,最后算乘法。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如果老师想算完小括号后,先算乘法该怎么办呢?

       生:加中括号。

       师:以前学过中括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括号。

       片段二:思考讨论,探究新知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算一算360÷(12+6)×5。

       生1: 360÷(12+6)×5 生2: 360÷(12+6)×5

        =360÷18×5 =360÷(18×5)

        =360÷90 =360÷90

        =4 =4

       师:看黑板上的两题,你发现了有什么不同吗?

       生:写下来的时候一个用中括号一个用小括号。

       师:那你们想想看,到底谁写得对呢?

       生1:加小括号的对,因为小括号要在中括号的基础上算得,中括号里如果没有小括号就错了,有中括号的话在中括号里一定会有小括号。

       生2:加中括号的对,因为小括号里的已经算完了,所以要算中括号里的,那么写下来的时候就是中括号了,不是小括号。

       (学生之间就开始不举手发言了,各自说各自的,开始争辩了)

       师:停!现在我们发现在写算式的规范上我们有了分歧,那老师可以告诉你写下来的时候应该用中括号而不是小括号,理由刚才的同学已经说了,是小括号里的算式已经算完了,接下来要算中括号里的算式了,所以要写中括号。

       生:老师,那中括号里的直接算出来,不要分布算不就不存在写中括号小括号了嘛,那样照样可以出答案的.

       师:你们也赞同他的意见吗?

       生1:赞同。

       生2:不赞同。

       师:你能说说你不赞同的理由吗?

       生:如果是不分部算的话,容易出错,所以做递等式最好是分部算得好。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吗?为了少出错,我们在做的时候都要分部算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现在来一起看黑板上的三题,你发现者三题有什么不同点?

       生:他们的符号不同,一个加了小括号,一个加了中括号。

       师:那为什么老是要加上这些符号呢?

       生:因为要改变它们的计算顺序。

       师:第一个算式是先?

       生(全体):先乘除后加减。

       师:第二个算式是先?

       生(全体):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的。

       师:那谁你来说说加了中括号后的计算方法?

       生: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师:谁还能完整的说一说?

       生:先算小括号里的,在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师:同桌之间说一说加了中括号的计算方法。

       案例分析

       好了,今天关于“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