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谭嗣同
对于永远的谭嗣同的问题,我有一些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并且可以为您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
1.“前尘往事不可追”出处与作者
2.谭嗣同居然曾主张卖掉新疆、蒙古等国土?
3.谭嗣同选择牺牲是否明智?
4.求赞颂谭嗣同的段落!!!
“前尘往事不可追”出处与作者
这是谭嗣同的夫人李闰在谭先生牺牲后写的悼亡诗。
全诗如下: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层思念一层灰,
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李闰(1865 ~ 1925年),自号“臾生”,谭嗣同的夫人,长沙市望城县李篁仙之女。李篁仙为咸丰六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工于乐府诗词。李闰生长于诗书家庭,知书达礼,而谭嗣同冰雪情操,著文反对纳妾,而且严以律己。他们仅有的一个儿子兰生早年夭折,但他和李闰仍然相敬如宾,伉俪情深。赴京前夜,据说他们夫妇俩灯前夜话,对弹谭嗣同亲制的“雷残琴”与“崩霆琴”。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居然曾主张卖掉新疆、蒙古等国土?
1. 高考作文不能写诗歌
是的,不能写诗歌。
绝大部分省份的高考题目都会有类似于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或者是不能写成诗歌。因为语文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科目,所以诗歌更没法判定其好坏与否,并且诗歌如果要达到要求800字以上,篇幅很大,会给老师阅卷带来巨大的工作量。
《永远的谭嗣同》和《站在黄花岗陵门口》两篇作文是古体诗写的,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歌。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要求诗歌除外,所以不能写诗歌。
扩展资料:
谭嗣同选择牺牲是否明智?
很多人评价一个人,往往喜欢走极端,或将其捧入云端,或将其踩入泥底。对于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评价也是如此。由于其慷慨激昂,为变法而死,再加上?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谭嗣同被无限拔高,几乎因为慷慨赴死而立地成圣。谭嗣同雕像
但是,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也不可能完美。谭嗣同为变法而死,当然值得我们敬仰,他的精神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不过,我们必须要了解,戊戌变法本身就是一个极为不成熟的变法运动,除了出发点,变法内容几乎无切实可行措施,变法的***是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毫无从政经验,很多思维也极为幼稚。谭嗣同主张卖掉新疆,蒙古就是一例。
康有为和梁启超
这件事最早见于谭嗣同给他的老师欧阳中鹄写的信中:
试为今之时势筹之,已割之地不必论矣。益当尽卖新疆于俄罗斯,尽卖西藏于英吉利,以偿清二万万之欠款。以二境方数万里之大,我之力终不能守,徒为我之累赘,而卖之则不止值二万万,仍可多取值为变法之用,兼请英俄保护中国十年。不但如此,在谭嗣同看来,除了中原地区以外的国土都是可以卖的:?费如不足,则满洲、蒙古缘边之地亦皆可卖?。
谭嗣同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谭嗣同的言论简直令人瞠目结舌,与汉奸、卖国贼无异,而且变法的***康有为也有类似的言论。其实在清末民初,不单单是维新派,许多人也有类似的想法。因为很多人的出发点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以?PAI满?为出发点,因此将中原地区以外的国土都实为可出卖的商品。
谭嗣同等人有出卖新疆蒙古的想法,其实在他的信中也说的很明白了。在谭嗣同看来,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属于苦寒之地,人烟稀少,环境恶劣,中央王朝在这些地区不但没有任何收获,反而花费巨额资金驻守,?毫无利于中国?,因此他认为还不如卖给列强,得到钱后用于变法。
谭嗣同
且不论谭嗣同认为新疆、蒙古等地域广大的国土?无用?的可笑言论,单单他所幻想的将蒙古新疆等地卖给列强所获?十万万?白银的想法,就极端幼稚可笑。
在弱肉强食的19世纪末,任人鱼肉的清政府,根本没有与列强平等对话的资格。而对于列强而言,明明可以以微小的代价瓜分中国,他们绝不可能花费巨额资金去购买中国国土。
清末时局图
谭嗣同的这个想法,无论是立意、出发点、还是可行性,根本不成立,完全就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而且一旦有付诸实践的机会,对国家的伤害,简直无法想象。因此,我认为有的人给予谭嗣同所谓?政治家?的评价,是十分离谱的,如此幼稚、荒唐的想法,虽然并未付诸实践,仅仅只是空谈,但也耸人听闻,完全不符合一个政治家的所作所为。
求赞颂谭嗣同的段落!!!
要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
谭嗣同选择英勇就义,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变法的决心,这无疑是对顽固派的有力冲击,而且坚定了仁人志士的变法救亡的决心,但是,谭嗣同把变法失败归结为中国历来没有为变法流血牺牲者是片面的,但他的死,正表现了中华儿女不怕牺牲的英勇斗志,他死得其所。
如果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一来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力量,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减少牺牲。
但是,不管谭嗣同的选择如何,都已经成为历史,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仍然视他为英雄,戊戌变法的流血牺牲者。
嗣同是一位颇具政治魅力和学术魅力的历史人物。谭嗣同的革新方案和进取精神,永远为世人所赞颂;他的哲学气质、思辨能力和学术见解,永远值得学者去钻研;他的高尚人格和道德风范,将为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所提倡。历史人物这种不朽的魅力,使谭嗣同具有了某种永恒意义。一百年来,谭嗣同的宣传和研究始终没有间断,而且呈上升趋势,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1.谭嗣同的佛学思想是他从事变法运动的战斗的思想武器。谭嗣同之所以皈依佛门是出于寻找思想武器的重要,并且将佛学运用到变法当中。在政治上,谭嗣同从民族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将佛学的教义归纳为平等,然后再用来说明改革专制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在伦理道德上,谭嗣同以佛学来批判纲常名教。在经济上,谭嗣同以佛学来批判专制政府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种种限制。谭嗣同之所以重视佛学,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这就是佛学这门唯心主义哲学,在他看来是提倡勇敢精神的。他为戊戌变法而流血的献身精神,受佛学影响很大。但佛学毕竟是一种宗教,必然会给谭嗣同以消极影响(徐义君:《谭嗣同思想研究》第122-126页;胡啸:《谭嗣同佛教思想略议》,《复旦学报》1982年1期)。
2011-3-20 10:51 回复
寒夜来客王震
9楼
2.谭嗣同的佛学思想是他悲观失望的产物。1896年,谭嗣同带着极大的政治失望和痛苦而开始了他的北游,他的皈依佛门,正是在这种情绪的激荡下产生的。他之所以这样做,并非逃避现实的政治斗争,乃是幻想以宗教的超现实的力量以求得现实的解放。他把佛学和西学揉在一起,试图“相辅而行”。他在《仁学》中把佛学看作连天地都无法比拟的神圣力量。从此,他放弃了以前的唯物主义思想,完全接受了宗教唯心主义。这种“种瓜”而不能“得瓜”的局面,是谭嗣同悲观失望情绪的必然报应(张德钧:《谭嗣同思想述评》,《历史研究》1962年3期;孙长江:《论谭嗣同》,《历史研究》1965年3期)。
三、关于阶级属性,有四种观点:
1.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理由是,谭嗣同和康有为、梁启超一样,是由地主阶级转化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政治上坚持改良,思想上反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和要求,行动上也没有突破改良主义的范畴(徐义君:《谭嗣同思想研究》第15页)。
2.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这是因为,谭嗣同虽然和康、梁一样进行变法维新,但他赞同革命,《仁学》中对清廷的批判,闪耀着反清革命的火花,在他思想深处充满着革命的强烈要求。(邓潭洲:《谭嗣同传论》第91页)。
3.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左翼。主要依据是,从主流上看,谭嗣同坚持维新改良,与康有为、梁启超一脉相承。但谭嗣同又有一定的反清革命思想,在行动上和思想上较康、梁激进。他属于当时维新变法的左翼激进分子(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第186页)。
4.小资产阶级的代表。因为在19世纪末,一些地位低下、思想激进又年轻的知识分子群已经产生,他们既有改革现状的要求,又逐步向革命方面转化,改良和革命两种思想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不过,在戊戌时期主要表现为改良,失败后又渐渐过渡到革命。谭嗣同的思想恰好反映了这批人的要求,成为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年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改良向革命转化过程中的典型代表(李喜所:《论谭嗣同的阶级属性》,《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1期)。
四、关于《仁学》及谭嗣同哲学的总体定位,看法如下:
1.《仁学》是一部有创见但欠精密的仓促之作。《仁学》集中了谭嗣同能够接触到的中外思想资料,结合中国的客观现实,全面表达了他的宇宙观、历史观以及改革现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的见解,有很多独到之处。但思想资料来源的复杂性,决定了《仁学》的丰富博杂;写作时间的短促性,决定了《仁学》的简明欠深;谭嗣同思想的激进性,决定了《仁学》的锋芒逼人。近代思想家的许多作品,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仁学》则是一个典型(李喜所:《谭嗣同评传》第138页)。
2.《仁学》是开启新思想的杰作。《仁学》的内容,就是用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来冲决封建专制主义,冲决封建伦常的三纲五常,用科学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俗学,替早期《新青年》提出的科学和民主开了先声。他的一些论述,比早期《新青年》还要激进。《仁学》的成就是巨大的(周振甫:《谭嗣同文选注》第89-90页)。
3.关于谭嗣同在《仁学》中所构筑的哲学体系,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他将西方自然科学中假设的“以太”引入中国哲学史,是一大开拓,有启发性。但是,他的哲学思想是否开创了中国哲学的一个新阶段,有两种不尽相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谭氏哲学并没有开创中国哲学史上的新局面,他的思想不过是东西方多种思想的大杂烩而已。另一种认为,谭氏适应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利益,综合了旧有的哲学思想和新的文化要素而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新阶段,即机械唯物主义阶段。(刘伟:《建国以来谭嗣同哲学思想研究述评》,《武汉大学学报》1983年2期)。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永远的谭嗣同”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